

2020年秋季惠城區中小學美術“課堂觀察”課例教學研討活動
作者:管理員 時間:2020-10-29 瀏覽量:617
秋風乍起天漸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為了探索課堂教學內容、方式、結構,讓課堂觀察數據更可靠、技術更專業、合作更聚焦,喚醒教師的課堂觀察意識,夯實教師駕馭課堂的基礎,2020年10月23日惠城區中小學美術“課堂觀察”課例教學研討活動在南山學校順利舉行。
這是為提高教學研討的效益,我區美術學科引入“課堂觀察”這一方式的鼎新之舉。
課堂觀察,是指教師或研究者憑借眼、耳、手、腦等自身的感官及相關的輔助工具(觀察量表、錄音錄像設備等),直接地(或間接地)從課堂情景中獲取信息資料,從感性到理性進行評價及研究教育教學的過程。
觀課,教師可以從課堂觀察的四個維度(學生學習、教師教學、課程性質和課堂文化)出發,分析其中核心的且可觀察的屬性,并將這些屬性確立為觀察視角。每個維度由5個觀察視角構成,共有20個視角,每個視角由3~5個觀察點組成,共68個點。
議課,是參與者(包括執教者、觀察者)共同提供、收集課堂教學信息,圍繞共同關心的焦點問題,對話交流,揚長避短,以改進課堂教學效果、提升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專業能力提高的一種教研活動。
有別于常規教研活動,本次活動具體按“三步五環節”實施,包括課前會議、課中觀察、課后評議三個階段。我們根據美術學科特性,挑選有經驗的老師做課堂觀察者,組成觀察團隊,上課老師作為被觀察者,開展觀課議課活動。
01課前會議
五個環節為:被觀察者陳述(目標、學情、環節、評價等);觀察者與被觀察者對話;確定觀察點;明確課堂觀察以后的討論時間、地點;開發觀察記錄表 。
10月10 日上午,在觀摩兩位教師的試教課后,被觀察者選定了匯報課的課題,先就自己的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等進行交流。他們積極關注學情,從生活角度去探索教學,從教學分析,教學設計,教學過程入手,融合自身的特點,全面闡述講課內容。本著以“說”促研,以“研”帶教的宗旨,觀察者提問,被觀察者答辯,從不同側面探討了教學設計等意圖,并提出了實踐性很強的建議,以期提高課堂的有效性。之后,觀察者和被觀察者按觀察技術要求做好了相關準備。
2、課中觀察
五個環節為:明確觀察任務;攜帶觀察量表;提前進入教室;選擇觀察位置;詳實做好記錄。
兩位被觀察教師充分展示了各自的風采,他們的課堂各有千秋,各具特色,每一位教師都做了充分準備,他們發揮自己的優勢制作了精良的課件,不僅教態大方,而且教學結構層次清晰,課堂師生互動愉快,整個課堂精彩紛呈。作為觀察者,依據觀察量表,從量化和質化兩個層面,采集數據,記錄師生教學行為,以備課后評議和思考。
孫小俊老師研討課花絮
張鳳兵老師研討課花絮
03、課后評議
五個環節為:被觀察者自我反思(目標、行為、生成、效果);定量、定性分析(觀察者從不同角度報告);觀察者與被觀察者思考對話;結論與建議(成功之處、個人特色、改進);梳理成文(案例、反思報告、觀察報告)。
兩位上課教師孫小俊先談教學反思,觀察小組的老師按自己觀察的維度、視角,匯報記錄的觀察量表及觀察報告。
上課教師孫小俊談教學反思:這節課屬于初中美術造型·表現領域,課程內容選擇一個課時完成,主要教學環節包括圖片導入-講授新課-作品欣賞-教師示范-學生創作-評價總結,但在作品欣賞環節需補充豐富、學生評價過程還需完善。
上課教師張鳳兵談教學反思:所展示的課例是基于南山學校近年來大力探索實施的“2355翻轉課堂”理念來設計的。追求最大限度地將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真正變成以學生為主體,變老師講授為學生講解,變老師提問為學生質疑,變老師解惑為學生解答,課堂的主角是學生,教師退居二線做好指導、點撥。
各觀察組的組長依次議課,他們依據自己確定的視角,根據觀察量表記錄的數據和事實,各抒己見,對執教教師的課堂進行了點評,肯定了他們身上的閃光點,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規范了課堂觀察的基本程序與關鍵環節。
“學生學習”維度觀察小組從“準備”、“傾聽”、“互動”、“自主”、“達成”五個視角進行課堂觀察。
“學生學習”維度觀察小組進行匯報
“教師教學”維度觀察小組從“環節”、“呈現”、“對話”、“指導”、“機智”五個視角進行課堂觀察。
“教師教學”維度觀察小組進行匯報
“課堂性質”維度觀察小組從“目標”、“內容”、“實施”、“評價”、“資源”五個視角進行課堂觀察。
“課堂性質”維度觀察小組進行匯報
本次活動,我們初步實踐了“三步五環節”課堂觀察教學研討范式,通過喚醒教師的教學研究意識、創設平等的教研文化,幫助教師重新認識和學習課堂觀察,開展教育學層次的課堂觀察,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構建學校新型的課堂教學教研模式。
區美術教研員王梅介紹了我區開展課堂觀察教研活動提升美術教學質量的背景:有部分老師對美術教育的發展缺乏前沿性和前瞻性認識,教師被動聽課、無準備聽課、不會評課、不會反思:教育教學基礎理論功底不扎實,人文綜合素養有待提高,結合我區情況,把課堂觀察與課例研究結合起來,構建“三步五環節”的觀察范式,進行觀課議課。
惠州市南山學校王展森校長做了熱情洋溢的發言。他代表學校歡迎全區美術骨干教師參加本次研討活動。南山學校關注學生的表現,重視美術課程,以美育人引領學生真善美的價值取向,將繼續以“做未來成功的中國人”為育人目標,助推南山學校美術教育教學更上新臺階。
惠州市南山學校鄧暢宏副校長簡要介紹了學校的課堂教學改革實踐,在翻轉課堂這方面取得一點成就,也切切實實從中收益,但改革無止境。此次教研活動可以促進我們敞開心扉交流,大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互相借鑒,取長補短。
最后惠州市教科院鄭學智主任總結講話。他認為惠州毗鄰粵港澳,教育也要見賢思齊。區美術教研工作每一步都扎實到位,每一位聽課教師都認真勤懇,認為本次研討活動很成功,能引導廣大教師以課堂教學為陣地,加強教學研究,優化課堂教學,提升教師的教學教研能力。同時希望每一位教師進一步認清當前美育形式,明確我們的美育責任,找準目標,運用好“課堂觀察”,教、研一體化,提高教學技能。
本次“課堂觀察”教學研討活動,市、區、學校領導重視,惠城區美術教研室精心制定活動方案并全程跟蹤指導,骨干教師作為觀察者,全程參與,在觀課議課中,提出問題并發表意見,與執教教師展開對話、平等交流,反思自己教學,促進相互成長。觀摩旁聽的200余名美術骨干教師既開闊了視野,也明確了把課堂觀察與課例研究結合起來,構建“三步五環節”的課堂觀察范式,保證課堂觀察的完整化和規范化,提高了教研活動效益。